
第五屆參同書院《東方養生智慧》線下課圓滿落幕
- 2022-11-08 17:08
- 來源:http://www.ztia.org
10月23日,霜降季候,節名杪秋,為期三天兩夜的參同書院《東方養生智慧》線下課,于江蘇昆山天福國家濕地公園內的中城假日酒店圓滿落下帷幕。
入秋后,是呼吸道疾病多發季節,近兩年遷延不愈的疫情,似乎又有抬頭跡象。受限于疫情防控,許多師兄盡管訂好了出行計劃,卻不得不臨時取消。最終,有幸能來本次沙龍現場的,只有寥寥幾位。
但不論賓朋滿座,又或者高徒幾人,都不能阻擋哲龍先生一顆普濟眾生的心。課堂氣氛依然熱烈,往來弟子仍有滿滿收獲。
中國古人所講的養生,主要是指“內養”,也就是說要從改善身體的內環境人手,通過內觀人靜、呼吸調節、意念冥想、肢體導引、欲望管理等一系列的手段,來達到身體免疫力的提高,增強內在生命源。
中國古人向來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所以不提倡人們總是把目光盯在外部世界上,而是應該以天地萬物的變化機理來作為調節身心的依據,以此達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古人內觀的習慣源于對自身體內資源的珍惜,養生者“內觀”的對象包括:丹田、氣血、經絡、穴位、腑臟等。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即衰,戒之在得。”孔子非常重視人體內氣血資源的健康狀況,他認為,性欲、物欲、利欲等,都會影響到身體內部的平衡,所以一定要很好地進行約束。
孟子曰:“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吾善養吾浩然之正氣。”
孟子認為:毅力、志向是人體之氣的統帥,有志向的人完全可以駕馭自己的氣血運行;為了實現人生志向,人就不應該輕易浪費氣血資源。
總之他認為,追求道德真理的人,是內心純正的人,所以胸中總有浩然之正氣。
蘇軾在《上張安道養生訣》中描述自己常用的養生方法:每夜于子午后,披衣起,面東若南盤足,口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觀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
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澈,下人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即徐出氣,出入均調,即以舌接唇齒內外。
蘇軾這種內觀方法可能是與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有關,能夠想象人體的五臟具有五種顏色,說明人進入了入靜的狀態,外部世界已經無法吸引人的思維意識了。
內觀在養生中可以起到抵御外界誘惑、降低身體損耗的作用。
老子認為人應該“致虛極,守靜篤”、“塞其兌,閉其戶”、“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莊子則認為“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在《易經·艮卦》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其意為集中注視背部命門,就能得到身心縹緲的美妙感覺,即使有人走進院子里,也會對他視而不見。這樣做,對身體有益無害。
中國明朝的大學問家林兆恩,曾經發明了“艮背功”養生法,教人學習后,治好了很多老百姓的疾病。
善于“內觀”的人,特別重視自己身體的不良反應,及時進行身心調節,所以患病的機會比較少。當然必須將內觀與外調相結合,即在內觀的過程中,還要關注外部環境的狀況。
秉承“上醫醫國”之宗訓,哲龍先生致力于將健康長壽帶給更多中國人,于2003年創立圓學體系,打造圓學健商系統、幸福系統、能量系統、智慧系統、修證系統、延壽系統等諸多普惠課程,終身致力于為健康中國、幸福中國、智慧中國的偉大事業添磚加瓦,貢獻一份綿薄心力。
生命是一切的基礎,無論何時,投資健康,都能給你最大的回報。珍愛自己的生命,從好好愛自己、從養生開始。參同書院致力于開辟一個人人健康長壽的中華盛世,登高自卑、行遠自邇,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征程無遠弗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