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同書院】無為與有為 | 無為是修煉的必經之路
- 2022-10-31 11:13
- 來源:http://www.ztia.org
翻開佛經與道書及諸門派的氣功書籍,幾千年來人們對氣功的修煉是門派林立,各執一說,甚至有的還針鋒相對,使學者如墜五里云霧,茫然不知所終。有的說應意守丹田,大小周天;有的說應無為而為,空寂忘我;有的說應先修命;有的說應先修性。
到底誰是誰非呢?沒有人去評說,結果造成很多善男信女茫然彷徨,虛擲了生命,白白地浪費了大好光陰,有的甚至傾家蕩產也弄不出個所以然。特別是在現今社會中練功的人趨之若鶩,有些基本問題若搞不清楚必定會重蹈前人的覆轍,求道不得,空留遺恨。 修煉的本質與目的究竟是什么? 佛家講明其心見其性,找回那個“真我”永駐于世。道家講“煉虛合道”即“真我”與道相合。一句話,恢復我的本來,人天合一,與宇宙同在,也就是說氣功是研究人及宇宙奧秘的學問,是追求人可與世長存的學問,是探求人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大學問。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此目的呢? 釋迦摩尼離家外求十二年,各種功法都煉了,但未能達此目的,最后還是在菩提樹下自己發奮靜定七晝夜,終于身心寂滅,悟道成功。正如中國的一首禪詩所寫:“竟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金剛經》是佛學理論的精粹,一言以蔽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本心自見。 《心經》上說的更為具體,“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佛家走的是“戒定慧”的無為之路。非但佛家如此,道家老子也是從無為而得道,故他說:“致虛極,守靜篤”,“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請注意這個虛實極虛,這個靜是靜篤,非一般之虛靜。《清靜經》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于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即無,湛然長寂”可謂入道。 即使儒教也是如此,如《大學》中所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即明心見性,如何做到這點呢?“知止而后能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得什么?大智慧,大徹大悟也。所以釋迦摩尼說:“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佛道儒三家的鼻祖都是通過無為之法在靜定中而得其宇宙的根本大道。 拿現代的科學知識來講就是通過靜篤使大腦皮層的腦細胞與大腦深層的腦細胞在最低的頻率上同頻共振,使左右大腦同步諧振進而使腦心耦合、心腎交泰、身心寂滅,最后達到人天合一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只能通過無為的空靜來達到。也正如《圓覺經》中所說的“靜極便覺,”舍此而無它。為什么呢?因為人的自性本空,只要你真正靜下來如來本性自會顯現,心即是佛,平常心是道。所謂的得道,得什么?無所得也,清靜元明是也,強之曰見性得道,故無為被佛道儒三家稱之為正道,其它的均稱之為旁門左道。
相關文章
相關推薦 更多>
相關內容 更多>
- 【參同書院】性若蓮花,心若明鏡,萬事萬物,榮榮發生 | 三知三守明鏡訣
- 【參同書院】哭哭笑笑非胡鬧,怎么舒服怎么叫 | 情緒泄壓閥,人生總開關
- 【參同書院】吼一吼、叫一叫、哭一哭、笑一笑 | 似有意似無意音聲運動四要點
- 【參同書院】想要療愈身體,必須先“療愈靈魂”| 說出什么,就會吸引什么
- 【參同書院】無為與有為 | 有為與無為易產生的流弊
- 【參同書院】無為與有為 | 有為與無為的關系
- 【參同書院】無為與有為 | 有為是方便法
- 【參同書院】無為與有為 | 無為是修煉的必經之路
- 【參同書院】微妙音聲通百竅,百病除盡妙音妙 | 如歌如吟,優化心身

掃碼在線聽課
手機微課堂